当前位置:安居君>装修设计>大设计>

隈研吾:不在中国 | 就在去中国的路上

大设计 阅读(2.24W)

隈研吾恐怕是目前大师级的日本建筑师中来中国最频繁的一位,“每个月都来中国,其中差不多两个月就来一次上海。”除了备受关注的建造中的北京三里屯SOHO和杭州象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等项目,隈研吾还同时在中国多个城市有着建筑和室内的设计项目。

“旅途见闻是我最愿跟学生分享的经验。”目前在东京大学担任教授的隈研吾说,“不管是成都的牛蛙还是厦门的民俗,我回国后都会在课上讲给学生听。”

在我们见到隈研吾的时候,他已经陆续接受了七八家媒体的采访,但面对我们的提问,隈研吾依然保持着谦和耐心的态度,认真的思考并回答每一个问题,同时还不忘与我们分享一些建筑相关的趣事。

 我的朋友坂本龙一

在被问及坂本龙一的哪个作品对他影响最深时,隈研吾马上回答道:“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 这个影响鲜明地反映在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这个项目上。

上个月在大阪举办的名为“ecosophia”的设计展中,隈研吾和艺术家森万里子共同呈现了一个探讨城市与环境的作品。整个展览除了隈研吾,还汇集了如矶崎新、山本博司等人的作品,但现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成功营造展览氛围的背景音乐。在采访中,记者也与隈研吾聊起了此事。隈研吾回忆了片刻随即说道:“啊,那是坂本做的音乐。”

隈研吾所说的“坂本”正是即便在西方音乐界也极受尊敬的日本音乐大师坂本龙一。

详细询问之下得知,隈研吾比坂本龙一小两岁,两人是多年的挚友。“我们俩认识应该有超过30年了,我一直非常热爱他做的音乐。” 隈研吾将坂本龙一称为“不需要多说就能理解彼此想法”的朋友,并表示虽然不会过多的同对方谈论自己工作上的事,但却总能从他身上获得启发与灵感。

在被问及坂本龙一的哪个作品对他影响最深时,隈研吾马上答道:“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聊到老友作品,隈研吾来了兴致,“在我看来,这个作品真的是电影配乐的巅峰之作,也代表了坂本龙一的最高水准。” 隈研吾显得有些激动,甚至开始询问记者的看法。如此推崇的作品自然也对隈研吾的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坂本的音乐对我的很多作品都有影响,但如果说到《末代皇帝》,最鲜明的是反映在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这个项目上。” 隈研吾告知,在此项目中,他所选用的大量的竹材,空间的布局以及室内黑色的地面,呈现出的都是他对《末代皇帝》这个作品的理解。

隈研吾:不在中国,就在去中国的路上

而隈研吾也因为这个项目在中国声名大噪,很多中国年轻建筑师提到隈研吾首先想到的就是“长城脚下的公社”。

12小时的测验

隈研吾上海办公室紧密筹备中,招收建筑师的标准颇为严格,几乎不看简历,但隈研吾会安排应聘者进行一个12小时的测验。

去年就听说隈研吾要在上海开设办公室,但至今仍未在他的官网上见到相关信息。通过采访得知原来该办公室目前“仍在筹备和招人阶段”。

隈研吾在东京和巴黎都有事务所,东京有109人,巴黎只有10人。上海办公室的规模不会太大,但是招收建筑师的标准却颇为严格。

“我几乎不看简历。” 隈研吾说,“简历很容易准备,但有时无法代表建筑师的真实水平。” 隈研吾会安排应聘者进行一个12小时的测验,“从早上10点钟开始,我们会给建筑师一个虚拟的项目让他操作。在接下来的12小时里,建筑师不仅要给出设计方案,还要做出相应的模型和简报文本。” 隈研吾非常看重建筑师做模型的能力,他认为日本的年轻建筑师是全世界模型做得最好的,与之相比,美国的建筑师就做得不那么让人满意。“我很期待中国建筑师做的模型,他们普遍都具有很好的电脑绘图功底。”

别把建筑工人当苦力

建筑师应当尊重施工人员的专业性,有很多东西都要向他们学习。“在日本,很多施工业者其实都是手艺精湛的工匠”。

日本建筑师向来讲求严谨和精确的工作方式,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的完成度的问题总是让这些在中国做项目的日本建筑师感到头痛。

对于这个问题,已经在中国接了颇多项目的隈研吾则有他自己的看法。“很多人都觉得建筑师是一个建筑的主导者,就理所当然的高高在上。建筑师不是上帝,建筑工人也不是苦力。建筑师应当尊重这些施工人员的专业性。”隈研吾表示,“在日本,很多施工业者其实都是手艺精湛的工匠,建筑师有很多东西都要向他们学习。在中国,建筑工人也应当得到建筑师应有的尊重。” 隈研吾在东京的工作室也一直要求年轻建筑师尽可能多的去施工现场,同工地的工人们交流学习。

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建筑工人水平参差不齐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隈研吾认为正因如此,做建筑之前一定要先把实体模型(mock up)做好。“先做一个实体模型,然后认真检查这个样板,尽可能找出在样板上出现的所有问题,并且确保这些问题在实际建造的时候不会再出现。”

尽管隈研吾对国内的施工抱有一定的乐观态度,但他的设计向来对建筑工人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细部的处理上,普通水平的建筑施工队通常很难达到隈研吾的要求。估计这也是为什么,隈研吾要如此频繁的往返于中国与日本之间。

繁荣的经济,糟糕的建筑

隈研吾认为相比于上世纪60到80年代,日本“更为成熟的发展”出现在90年代,随着经济泡沫破灭,建筑设计理念有了转型,“这是真正重视创新的年代。”

很多人都喜欢将目前的中国同泡沫经济时代的日本作比较,作为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建筑师,隈研吾对于日本不同经济时代下的建筑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上世纪60到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建筑的建造量也持续增长。但在那个年代,虽然到处都有新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但人们往往不注重建筑的设计和质量,只是一味的建造。” 隈研吾表示,当时的建筑不仅难有好作品,而且寿命都比较短,很多才建成一二十年就被拆掉。

这样的描述,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建筑建造的现状,对于中国是否也面临当时同样的问题,隈研吾回答得颇为委婉:“中国现在发展非常迅速,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对城市和民众都产生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中国建筑师同国外业界的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我想几年后的中国建筑界便会迎来更为成熟的发展。”

就日本来说,“更为成熟的发展”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泡沫破灭,日本建筑设计理念有了转型,“在东京很少有新的建筑工作了,设计师珍惜来之不易的设计机会,作品更看重建筑物的历史记忆感。” 隈研吾说,“这是真正重视创新的年代。”

也正是从那时起,日本的建筑设计开始全面崛起,涌现了像黑川纪章、伊东丰雄、安藤忠雄这样世界级的建筑大师。紧跟着大师的脚步,隈研吾、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等中生代建筑师迅速崭露头角,并获得了普利兹克等国际大奖的肯定。与此同时,像藤本壮介这样新生代的建筑师也逐渐开始在欧洲受到大范围的推崇。在隈研吾所形容的“真正创新”的年代里,日本建筑师可谓前赴后继的“攻占”世界建筑最顶端的舞台。

希望中国的建筑界也真能如隈研吾所说,在几年后能够有成熟的发展,进入一个真正的繁荣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