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居君>装修设计>大设计>

魏劭农 | 我们的城市缺少的是人文设计

大设计 阅读(7.29K)

魏劭农:我们的城市缺少的是人文设计

魏劭农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上海设计创意中心副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教授作为学术界的带头人,在艺术设计领域建树颇丰,几十年来,诲人不倦,如今早已经是桃李遍天下。在2012家居文化的潮流与发展趋势论坛上,笔者有幸认识了魏教授,听他做了场关于人文设计的演讲,并在会后交流了一番。

记者:跟我们谈谈什么是人文设计吧?

魏劭农:现代设计的概念是在一百多年前西方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成熟起来的。在中国对于设计的真正重视却还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而真正好的设计还是很鲜见的。

长期以来,我们培养了很多的工程师,却忽略了对设计师的培养。城市的管理者也大都精于工程建设的管理,而对于什么是好的设计则往往缺乏基本的判断力。于是我们的城市就变得千篇一律而几乎没有了文化的个性和具有审美价值的视觉感。我们的设计缺少的是为人而设计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的城市缺少的是人文设计。而未来的人文设计应该是建立在自然、科技与人文相互融合并进而达到完美结合的基础之上的。

从自然中获得生存的智慧与审美经验并使之上升到审美意境的创造,这原本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和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审美价值观的核心部分,而随着近代工业社会的到来以及城市与乡村及自然关系的日益疏远,那种从自然中获得审美感受的能力,如今几乎已经丧失殆尽。唯有自然可以重新给予我们关于视觉感受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完美的尺度感、秩序感与生命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的时代,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使得我们几乎放弃了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审美与价值的判断力。而新的人文设计的时代应该通过科技与艺术和人文的完美结合,使设计本身及其理念的传播拥有更多和更精彩的可能性,并且能够带给人们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全新的体验与审美的感受。

作为人文设计的核心部分,未来的设计应该更加关注于作为个体的人的情感与体验感受。同时应该重新找回中国人那种与生俱来的从日常生活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中捕捉美感的敏感性及审美判断能力。

人文设计要求设计师在具有更加广阔的人文视野的基础上对包括本土文化在内的多元化以及由此而构成的设计审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拥有更加充分的感知力。

记者:从设计专家的角度,您对于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是怎么看的?

魏劭农:上海这个城市有种精神,那就是多元、包容。意思就是说它要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理念和设计思想融入这个都市,而不是一味的拆除有特色的建筑去追求别人的东西,它需要有它自己的特色,再加上不断融入其他国家的设计,有机的、协调的共存,那么就会变得有特色了。

同时上海还是一个时尚、精致的都市,在这里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时尚人士,来打造不一样的时尚之都,在这里我们也看到很多很精致的设计,比如田子坊就是个很好的案例,每次走进去都感觉到很亲切,其实它结合了都市中所缺少的那种理性的空间尺度,所谓的理性尺度就是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我们居住在这里,不论是大空间还是小空间,都是需要静心设计的。

上海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但我们更希望他是一座充满理性和文化气息的城市。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有时候会在全国各地走走看看,说真的,上海目前在创新方面不如南方,在文化方面不如北方。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正视这个问题。其次,要审慎地去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作为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的院长,你在管理学院时有何特色?

魏劭农:在我看来,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要坚持产学研结合模式。传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基本上是以学为主,而这样并不能真正地实现与产业的结合。所以,我们的理念是以产业为核心,将两者倒过来,产业需要怎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就结合产业的需求作出改变,我们每届只招收160名学生,这样更能从质量上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近年来,已构建起“产学研结合、政企校合作”的模式来推进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

记者:在学院创新方面有过怎样的尝试?

魏劭农:有机制上的改革。具体地说,首先是将以系为单位的模式改成以专业工作室为单位,共分出10个专业工作室,包括视觉传达、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动漫游戏设计、多媒体设计、影像传播、品牌设计与管理以及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的概念就与产学研对口了,工作室要求课程与实践项目相结合。我们邀请外面设计师加入工作室,而每个工作室也有对口的实习单位和国内外交流学校。这一系列的改革将观念、机制、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资源配置等系统地结合起来。

记者:这种模式试验下来有没有效果?

魏劭农:现在,我们才刚刚踏上这条路,只能摸索着前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相信这条路没有选错,只是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比如2010年世博会场馆内,就有我们2万平方米的整体设计。我们最终的目标在于培养综合素质与专业技术并重的人才,使学校成为创意产业人才的孵化器。

记者:您怎么看待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魏劭农:几乎每一届设计专业的学生们,都会面临就业压力。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上许多企业,也一直在为缺少有创意的设计人才发愁。针对这样的问题有一个改造旧工业园区做成学校,我们就把一边设计成读书的学校,一边设计成工作室,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开始去接触社会,我们还会针对客户的需求让学生去做设计,那么毕业前他其实已经踏入了这个社会。

记者:您对年轻的设计师们有什么冀望?如何成长为一个出色的设计师?

魏劭农:我觉得要做一名出色的设计师要具备几个特点:第一要有生活的阅历,只有看的多听的多才能知道什么是想要的设计,接着就是对生活的热情,热情是一种人生的积极态度,一个人只要有热情就会产生很多的动力去创造和发现,还有就是对生活要有好奇心,对什么事物有了好奇心才会不断去研究和思考,这样才能提高自己。